管理 · 2022年6月27日

罗织经

阅人卷一

  【原文】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不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译文】

人的感情大多是做作的,世间的习俗多是虚假的,怎么能信任呢?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色谄媚,极尽恭维;这样的人左丘明鄙视,我孔丘也鄙视。鄙视他外表与人友好,但私下藏着怨恨。

人的欲望很多,而人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就将功劳据为己有,失败就推卸责任。这一点连圣人都不能超脱,这就是人的本性。

欲望过多就会贪赃,自私过头就会枉法,犯罪的事就会发生。老百姓怕被惩罚,当官的怕惹祸端,平时可能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但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难以预料了。

被人所害皆因没有察觉,遭致祸端是由于不能忍耐。齐桓公宠溺臣子,以致死在臣子手中,让人感到悲哀;吴王夫差没有彻底灭掉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被越国灭亡。亲近莫过于父子,但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恩德莫过于君臣,但王莽那样的奸臣起却从未断绝。因此人的心思大多是狡诈的,不能光看外表。世间很少有真感情,好人最后不一定有好报。信别人不如信自己,提防别人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这方面如果不修炼,难道还可以称为智者么?

事上卷二

  【原文】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忧,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可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执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

上司多疑,下属就会恐惧;上司和下属的心意背离,祸端就必定会产生。

上司傲慢,要安抚他的心思,以表顺从;上司忧虑,要排除他的忧患,以示忠诚。表示顺从可以谄媚讨好,表示忠诚可以曲意逢迎,就算被别人诟骂也要这样做。上司所给予 的,下级都要接受;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怎么能违抗呢?所以智者善于揣测上司的意思,愚者才只顾坚持自己的意见;福与祸,都是因为这些引起的。

上司不喜欢强大的下属,下属切忌有非分之想。下属太强大,或有非分之想,都会遭致祸殃。连周公姬旦都畏惧这些,何况是其它人呢?

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没有最贤能的。有功劳归上司,有过错归自己。别忘了处事小心谨慎,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纵然最亲密的好友也要忍心断绝,纵然是做坏事也要坚持如此。做到这样的话,不只是能得到上司宠信,而且宠信也会保持长久。

治下卷三

  【原文】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译文】

甘心久居人下的人极少,如果对付下属的谋略失策,不是被下属冒犯,就是被其取而代之。

上司没有威信,下属就出乱子。威信是由礼法形成的,依靠处罚来维持,放松随意就会失去。私密的事不要让人知道,重要的谋划必须私下进行。宠信下属不要只在一个人身上,只宠信一人必定会有祸患。把自己心机掩藏起来,交流接触不可过于密切,这样下属会感觉你很威严,从而产生敬畏之心。

下属依靠上司实现自己的志向,上司依赖下属成就自己的名声。下属有追求,肯定会表现积极;提拔下属要慢慢来,太快会让他自满。上司想要干什么事,神态要和下属很亲近,不要不尊敬下属,否则就没人愿意帮助你。

人人都有喜好,以他的喜好来引诱他,没有得不到的;人都有害怕的事情,用他害怕的事情来胁迫他,没有不接受的。如果他才能可以利用,只要没有大毛病,就应该容忍;如果他不能驾驭,就算才能卓越也要干掉他。奖励下属要大方,让他丧失志向。惩罚下属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让他受到警戒。对付下属,奖励和惩罚并用,才能和品德一起考量,如果还没有成效,那就是天不助你了。

控权卷四

  【原文】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犹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世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必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

权力,一定不要放弃。获得权力不容易,保持权力更是艰难;没有足够的智慧得不到,因谋划失误而失去权力会带来祸患,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假借天意行事,才能名正言顺。逆天意而行,是敌人的罪过。民众有愚昧的地方,掌控权力要靠智谋。威望品德不昭显,人们就不会追随你。

乱世提拔有才干的人,天下平定之后则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盛世选用忠心的人,其他平庸的人就会自动追随你。虚名可以改变,但实权必须得到,如果名和实相背离,权力就丧失了。爱权胜于爱命的人,没什么事情做不出。没有谁会把权力主动让给别人,因此要得到权力必须采取极端的手段。时机很重要,时机不对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人伦道德也可以泯灭。以功名利禄来羁绊他,去掉他对你的实际威胁;以虚的名声奖赏他,从而收买他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样,权力没有得不到的,得到后也不会丧失。

制敌卷五

  【原文】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 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译文】

每个人都有敌人。敌人是指和你利害冲突,水火不容的人。察觉不到敌人就分辨不出朋友,制服不了敌人就成就不了事业。敌人是最大的祸患 ,必须彻底清除。

君子对付小人的时候,也像小人一样惯用各种伎俩。小人结交君子的时候,也像君子一样待人谦和宽厚。名声都是虚的,聪明的人不在乎名誉败坏;利益最为重要,愚蠢的人只追求贤良友善。

大家的敌人,不能说就是我的敌人。而上司的敌人,就算是朋友也要视之为敌。亲近故交的时候,不能说我们关系很亲近。惩罚故交的时候,就算是我们亲近的人也要假装不认识。迷惑敌人让他不知不觉,要等待时机。在敌人还未行动的时候就将其制服,要抢占先机。给敌人加上为乱的罪名,让他得不到赦免;以淫邪的罪名诬陷他,让他被人鄙视。最大的敌人,就是你犯的每个过错他都知道的;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把敌人当作朋友。假如看天下人都像是贼寇一样,对待亲人保持距离,提防朋友胜过提防仇人,就算别人厌恶我,而我能避免受到伤害,又有什么损失呢?

固荣卷六

  【原文】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衍。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接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追远,人所难图焉。

【译文】

一开始得到荣耀宠信是有的,但能保持到最后的极少。吉祥和凶险变化无常,有智慧的人能减少祸端。荣耀宠信并非命中注定,而是通过谋划得到以后小心善待。凶险的事会选择人发生,谨慎才能消灾免祸。

不违抗君主的命令,是得到荣耀宠信的根本。聪明的人即使牺牲自身也要将宠信维持下去。只有后继有人,宠信才能延续。贤明的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后人享受福泽。君主会变换,官员要以各种方式取悦君主。君主有宠幸的臣子,即使没有理由也要和他们结交来往。人都有三亲六故,给人定罪要仔细了解他的家族背景。人有贤明的有愚钝的,委任别人不能要求才能一定超过自己。

荣耀能引起众人羡慕,也会引起众人嫉妒。对上司表示自己知足,对下属施以恩惠,这样就可以减少别人的嫉妒。大仇人一定要除掉,对小人不要轻视,不要有潜在的祸患。喜怒不形于色,思虑谨慎长远,别人就很难害你了。

保身卷七

  【原文】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译文】

世间之道,你自己不会害自己,但别人会害你。为人之道,别人不原谅你,你自己也要原谅自己。

君子珍惜名声,小人爱惜自身。珍惜名声行为会受到羁绊,而重视利益却不会吃亏。名望和品德不显露出来,诋毁和诽谤就不会伤害到你自身。义气和仁德不扬名在外,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把你视为祸患。表面上称赞别人,让他陷入难堪也没有察觉。背地里做小动作,攻击他的避讳而保全自身。

老百姓不要与官争斗,富贵的人不要和人结下怨恨。身为弱者要保全自身,不要逞强好胜;身为强者要收敛羽翼,不要追求完美。自己惩罚自己要严格,别人怜悯你就不会有严重的后果。责罚他人不要太过严厉,小恩小惠也许会有大大的收获。

善和恶都是相对的,并无固定评议标准。不要以为恶人做出来的就是坏事,也不要以为善人怀的就是好心。自己爱惜自己,别人也会爱惜你;自暴自弃的话,别人对你更加不抱希望。心中没有魔障,外毒就不能侵害。

察奸卷八

  【原文】

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以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译文】

奸佞之徒不会自行招认,忠诚之士不会自己辩解。奸佞之徒为祸国家,忠诚之士损害自身。

不聪敏的人不会成为奸佞,奸佞的计谋都很阴险。有善心的人不会成为奸佞,因为他存有良知。

智谋比不过奸佞,就战胜不了他们。如果没有足够的良知,也难以抵挡奸佞。忠奸是可以变化的。君主赏识的人,即使是奸佞也成了忠良。君主抛弃的人,就算是忠良也成了奸佞。

随着形势改变,人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变迁,奸佞的评判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忠奸的名声不能作为依靠的,只有君主才能作为依靠。人们都从主观好恶判断忠奸。大众的敌人,不是奸也是奸;大众的朋友,即使是奸也是忠。

路线一致才能获得利益,路线不同只会受到伤害。做奸佞获得利益,人人都有可能做奸佞。当忠良遭致祸殃,很难有人愿意当忠良。奸佞多而忠良少,这是世间的本质。主张忠而痛恨奸,这是世间的表象。

只为君主和自己考虑,去掉表象探求本质,奸佞自然会显现出来。

谋划卷九

  【原文】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须,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

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谬,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译文】

君主不计谋驾驭臣子,就可能管不好臣子。臣子不计谋对待君主,就不能升职晋级。臣子不用计谋对付同僚的话,对手就不能除掉。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祸端一出现朋友就不见了。这是形势变化的必然,聪明的人对此不会懈怠。考虑对手要眼光长远,必须现在就开始谋划。把敌人全部除掉,什么计谋都可以采用。欺君是极其严重的事,给他加上欺君之罪他就得不到赦免。歪曲法度是不容许的,但要等到他惹出祸来才严惩。

君主对付臣子多用权势,权势不够就用计谋。下属对付上级多用计谋,计谋用尽以后就用实力。臣子用计谋来对付同僚,计谋不够就暗害对手。谋划事情贵在保密,走漏风声就会惹祸上身。行动贵在迅速,动作迟缓就被别人抢占先机。将他的功劳变成罪过,把他的根基全部除掉。要想办法让他说错误的话,让别人更加痛恨他。如果能总是这样做的话,难道还会有对手吗?

问罪卷十

  【原文】

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不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定矣。

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

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招其害。

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译文】

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而在执行。刑罚的根本,不是为了惩罚有罪之人,而是要让人明白什么是犯罪。

谁都可以被定罪,要加罪于人必须先确定对象。罪行不会自动招认,秘密举报罪行就会显现出来。君主不会容忍犯罪,没有谕旨就耐心等待,有谕旨就马上逮捕。犯人为自己辩解是正常的,审讯的时候不怜悯,惩罚的时候不从轻,就没有不招认的。可能有犯人因为拒不认罪被刑讯致死,可以用畏罪自杀来开脱。人没有不结党营私的,给一个人定罪可以揭发他的同伙。供状必须完整,供状可以精心修改,但不要违反常理。事情做到这一步,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与人不同,思想也有差异。选择薄弱之处进行攻击,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

处境相同的人,所害怕的东西也一样,用最他害怕的来处罚,他肯定会屈服。怜悯之心不能有,怀有怜悯之心的人就不能证明自己的忠诚。对朋友应该从重惩罚,援助朋友的人只会能给自己招来祸害。加罪于别人可能会让你免于被人加罪,这样的事情即使再难办也要办。

刑罚卷十一

  【原文】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刑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译文】

要想置人于死地,莫过于诬陷他谋反。要想让人服从,不用刑罚就办不到。刑讯要讲究方法,责罚要不断变化。施行的手段无所不用,人都会认罪的。

聪明的人害怕祸殃,愚钝的人害怕刑罚,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形势,愚钝的人只知辩解道理。根据形势来对待人,是责罚的出发点。

死是可以承受,疼痛却很难忍耐,给人动刑要找他不能忍受的地方。文人不能忍受屈辱,人们都怕亲人受到株连,处罚人就要罚他不愿受处罚的地方。有人不认罪的话,就给他加上比原来更大的罪名。得不到犯罪证据的话,就伪造和真的一样的证据。刑罚还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没什么做不到的。不要担心给人定罪有没有名目,只需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

被人用刑的人会受到非人的待遇;责罚别人的人自己就不会受到责罚。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会地位低贱,不受到责罚的人地位就会高贵。地位低贱就会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地位高贵就可以主宰别人的生死命运。人们的选择和取舍,不都是源于这些么?

瓜蔓卷十二

  【原文】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译文】

事情闹的不够大,就不会让人震惊。案件牵涉的人不多,办案人的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通过处理大案来获得安定,臣子用办理大案来邀功取宠,因此冤情一定会存在,而且不可能避免。

真正的荣耀是能给与其他人荣耀,真正的祸患是让其他人也遭致祸患。不是自己的荣耀不要依靠,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证据的,可以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还没有显露的,可以给他加上他人的恶行。对于你的心腹之患,把他指认为是敌人的同伙;对于你怨恨的人,可以构陷他是奸诈邪恶的小人。

官吏的朋友,在老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仇人眼中也成为敌人,敌人是变化不定的。荣耀时的朋友,潦倒时候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了就成了敌人,朋友是分时间的。所以权力是不能丢掉的,丢掉了权力就失去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太随便了就会招人忌恨。和人交往不可过于亲密,太亲密就会让人猜忌。心事不能全盘告诉别人,说出去就可能潜伏祸患。聪明的人不会给自己招惹祸端,有才能的人会寻找缝隙而谋取功劳。诱惑别人上钩,再把他逮捕,事情就不会出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