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朋友问了个问题,如何快速的去了解一个行业,有没有一些方法论。这个是很多人可能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作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甚至有些是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去完成。
当然要完成这个任务,掌握基本的商业知识是基础。然后也有一些方法论可以帮助快速了解,我简单总结了下:
一、需要摸清楚这些问题
1、这个行业提供了什么价值
虽然说存在即合理,但在这个商业社会里,合理的原因一定是有他不可替代的价值去支撑的。尤其是支撑起的是有一大批人来参与的一个行业,一定是解决了某个价值。首先可以从读一本行业的综述性书籍开始。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第一是系统的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惯例;第二是掌握一些行业里的“黑话”。
另外就是价值这个词说起来来很虚,其实只要找到那个买单的人,也就是用户,去研究他在买单时候的心里。这个是关键,也是行业存在的基础。另外再去研究下社会价值。
其次就是去研究行业为这些用户提供了哪些产品,这些产品有没有解决用户的问题。
2、行业的业务链条是如何运转的
要为用户提供服务,只有分工产生效能。接下来就要了解行业里的人是如何运转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这个最好的办法是去了解一些头部公司。那么我们就能产生一个行业链条的业务流程图来。
了解头部企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它的财务报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并且通常会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长致投资者函。
阅读一份财报,就可以了解很多基本的信息:这家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主要业务、主要客户、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员工规模、人才结构、战略方向、主要风险……即便你真正想了解的企业是非上市企业(比如华为),它也必定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比如中兴)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阅读财报可以让你对这个行业里的主要玩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至于提一些太离谱的问题或者建议。
这个时候有几件事情要警惕:
一是有时候我们刚开始会碰到一些,从外行的角度看这个行业会认为很傻逼的情况。这个时候先别着急,因为大多数时候可能是我们是傻逼。
二是还有的时候,头部公司的运作模式可能差距比较大,那么这个有必要去深究下,谁的能效更高;以及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用户更喜欢哪类模式。极有可能另外那家效能不高,且得不到用户支持的会在中期内会挂掉。
3、行业的钱都去哪了
社会价值当然是判断行业的最关键的一个标准,占据GDP比例超过1%以上的都算不错的行业,10%以上的行业政府就必须想尽办法支持发展了。基本上各类行业,都可以去一些官方机构去查询到数据,近几年的趋势和发展情况。
但是作为研究行业,更重要是要根据前面的业务链条中去拆解,这些链条上的人是怎么分这些钱的。
4、每个环节的关键因素,分别创造了什么价值
既然前一节说钱都去了哪,那每个人分到钱总得有他的理由吧。
5、谁掌握产业链上的定价权
一般来说,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最接近直接用户,谁掌握了用户的第一入口,谁就掌握了真正的定价权。
6、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
了解市场集中度之前,首先是要了解下行业的参与者有多少。包括行业内公司的数量,从业人员的数量等。其次再是去了解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些行业集中度特别高的甚至还可以拉一拉头部5-10家公司的占比看看趋势情况。
如果说在行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也可以去关注下那些小公司存在的价值,为什么大公司没有把他们彻底干掉,是时间问题还是他们也有特有的价值,会有很多很好玩的东西。
7、最后是行业上下游关系
行业肯定还有他的上下游,一般来说跨界打击最容易的,就是上下游的公司。
8、互联网对这个行业的改造如何
毕竟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有必要了解下这个行业目前被互联网改造的如何,分两个方面了解。
首先是有没有一些行业的平台型公司,一般集中度不高的行业里,容易产生平台型互联网公司。
其次是目前行业内的各类操作的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孤岛是行业发展不快,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9、这个行业现在有没有一些鲶鱼
前几年都在讲什么升级和创新,所以现在很多行业都会有一些鲶鱼,戴着各类帽子来冲击原有行业。这时候有必要回到生意本质。要么就是鲶鱼的确提升了行业效能,创造了价值;要么鲶鱼本身不是目的,是要为下阶段改造行业前面做准备;如果两者都不是,这个鲶鱼极有可能就是玩票找死的。
10、这个行业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
还有一点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无论是否要做国际化,去了解下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还是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这离也有几点值得补充的东西。一方面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本土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说欧美发达国家在三五年前发生过的应该就是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欧美发达国家一两年前发生过的应该会在一两年后在中国发生。比起“中国特色”,很多时候简单的市场规律和时间差更有效。
二、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
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当然最好的方式是跟行业里的CXO们展开对话,因为大家平时不会谈论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要进入一个行业的对话,你得了解这个行业当下的趋势,才能去聊天。在这段时间里,最好让自己浸泡到这个行业的上下文中。订阅一堆与这个行业、或者与你想要针对的目标企业直接相关的新闻或公众号,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这个行业,或这家企业最近发生了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
1、国家相关行业管理单位及报告;
1、金融投资机构的行业报告;
2、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
3、行业交流网站或公众号;
4、业内企业的培训课件;
5、从业者的私下交流会;
三、了解行业后怎么应用
最基础的就是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结合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看到新的机遇,你能在你的客户面前让他刮目相看,你还能拿到一份好工作,或者了解公司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考虑什么...
了解一个行业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况,还是可以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着手。这些关键问题本质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这个行业的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
但是如果要真正发生作用,还是要以我为主,提出观点。看一个公司的行业分析,要做到数据详实,术语准确,而且把握住了行业脉搏,找出痛点,并且从战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归根到底这才是行业里的CXO们期望一个专业人士拿出来的东西,也是之所以要去快速了解行业的根本目的:优化自己的学习能力,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行业中得到运用。
如果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经验和这个行业的情况相结合,提出一点别人没有提过的东西当然最佳。至少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时间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1、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
2.、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
3.、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
其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相对客观的。提出观点这部分,就是专业人士站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命题作文,能不能讲出亮点,最重要的还是看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的造诣。
当然在短期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包括当前、过去、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至少可以初步成为行内人,接下来的修炼就靠更细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