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 2025年4月21日

老板本来不难当!!选人篇

老板本来不难当

一、老板的两个“资产”

  1. 奖惩能力(蛋糕):能给出激励和设定惩罚。

  2. 未被满足的需求(缺口):你需要有人帮你完成某件事。

二、老板的核心任务

不是“事必躬亲”,而是:

  • 放大自己的“蛋糕”与“缺口”(传达价值和需求)

  • 等待/吸引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来填补这个缺口

  • 然后 精准选人

选人的关键原则

✅选“对的人” = 意愿 + 能力

  • ❌ 不要去督促一个人产生意愿

  • ❌ 也不要逼迫一个人提升能力
    (这两个本质是他的问题

❌ 选错人会带来的后果:

  • 你要为“他们的不成熟”兜底

  • 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觉得功劳归自己

  • 而自己的投入得不到对等回报

📏 合作的核心在“规则”

  • 设立明确目标、清晰奖惩机制

  • 严格按规则走流程(不能靠感情)

  • 时间进度决定兑现奖励的时机与力度

⚠️ 警惕两种人:

  1. 急功近利型:任务没完成,先来“要蛋糕”

  2. 甩锅型:结果不达标,找借口、找替罪羊

🧩 心法总结

“人对了,事就对了一半;
奖惩定了,风控稳了一半。”


如何选对人

✅合作前人选判断清单(选人雷达)

 

维度 问题 说明/判断标准 评分(1-5分)
🎯 意愿 他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吗? 是否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有没有问你“底层想达成什么”?
🧠 能力 他是否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 看实际作品/结果,不听空话
💡 理解力 他是否能准确理解你的需求? 是否不断追问清晰目标,而不是“我大概懂了”
🧩 规则感 他能接受按阶段兑现奖励吗? 能接受“按成果说话”说明契约观强
⚠️ 甩锅风险 遇到结果不佳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啥? 是反思自己,还是怪环境、怪他人?
💬 沟通能力 沟通顺畅、透明吗? 能坦白问题、不装懂不躲避

👉 建议做法:凡是总分低于22分的人(满分30),暂缓合作或仅做短期试用

📏 合作机制设置模板(防坑框架)

  1. 目标确认

    • 写清楚最终目标,不是“做一个公众号”,而是“上线并获得前1000个关注用户”。

  2. 阶段划分

    • 把任务拆成3-5个小阶段,每个阶段写清楚验收标准。

  3. 奖惩规则

    • 每阶段完成即兑现部分奖励

    • 未达标不发、不延期,不搞“情感预支”

    • 明确超期、质量不合格的扣减规则

  4. 沟通规则

    • 每周固定沟通时间

    • 沟通前准备汇报内容,避免无效瞎聊

  5. 责任界限

    • 哪些资源由你提供,哪些由他负责;

    • 不能“你出资源、他出想法”,必须“你出资源、他出成果”。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人性层面 —— 人性就是“趋利避责”的动物

不试图改造人性,而是尊重人性、顺势而为

  • 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或能力。

  • “人选对了,后续才有解”。

  • 别幻想通过“苦口婆心”去改变一个人。

  • 没有意愿或能力的人,最终会把你的资源视为理所当然

管理心理学中“期望理论”(Vroom’s Expectancy Theory):动机 = 期望 × 价值 × 工具性

如果对方根本没动机(不想干或干不了),你给再多资源都是打水漂。

✅ 二、管理策略层面 —— 奖惩与规则是底层制度

“有规则感”“按进度兑付”是管理中的 绩效契约,也是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比如:

  • 任务完成到什么阶段,就兑付到什么程度;

  • 避免先给全款,让激励工具失效;

  • 防止“预支信任”的风险,建立“信任来自交付”的文化。

这其实是一个“小型绩效系统”,只不过没有KPI那么官僚,

而是把“蛋糕”作为最直观的工具——可视、可兑现、可刺激。

✅ 三、用人判断层面 —— 用错人会变成“被用”

“选错人,后续所有问题就成了你的问题。”

因为不合适的人会:

  • 消耗你的资源和情绪

  • 破坏团队文化

  • 用“你需要他”来倒逼你让步

而自己还要在“顾全大局”的名义下继续迁就。
这在创业、合伙、项目合作里是最致命的慢性毒药。

✅ 四、风险控制层面 —— 不给把柄,就不给机会胡来

如果你给了情面和弹性,那些没完成任务的人,反而最可能来咬你一口。

现实中确实很多人对:

  • 奖励斤斤计较

  • 责任含糊其辞 这类人,不能给模糊空间,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人群区分和弹性使用

🎯 适用对象画像:几个关键人群类型

1. “功利型合作者”

他们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拿资源”,不是“解决问题”。

  • 特征:只盯着“蛋糕”(奖金、利益),对任务并不真的上心;

  • 表现:想拿回报但不愿承担风险与责任;

  • 风险:如果你给全款,他们就消极怠工、开始躺平。

这个机制用“目标+奖惩+规则”锁住他们,避免他们钻漏洞、占便宜。

2. “能力不匹配型的自我感觉良好者”

他们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极擅长“表现自己很忙”或“包装成核心”。

  • 特征:说得多,做得少;执行混乱但自评很高;

  • 表现:常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产出不匹配;

  • 风险:一旦你用感情、信任去支持他们,就会掉进深坑——

    “你为他操碎心,他觉得自己功不可没。”

这个机制强调:意愿与能力都要匹配,不能只看态度,更不能凭感觉或同情选人。

3. “没契约精神的人”

一开始谈得好好的,一到要兑现、兑现不利就各种找理由。

  • 特征:兑现时斤斤计较,不兑现就推诿;

  • 表现:“我不是不想做,是你没说清楚”;

  • 风险:最终奖励被撕扯掉了,责任谁也不想认。

这个机制靠“规则感”防止混乱,避免合作沦为“情绪战场”。

4. “利用型人格”

他们本质上在“借你的需求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 特征:把“合作”当做获取资源和背书的手段;

  • 表现:你用的是他们的执行力,他们用的是你的平台;

  • 风险:一旦权责不清,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吃干抹净”,最后反咬你说你剥削。

这个机制明确“资源只跟成果挂钩”,不给利用者留下操作空间。


🚫 这个机制不适合的几类人:

1. 纯志愿者关系(比如公益项目、友情帮忙)

规则过严反而让人觉得“被绑架”。

2. 学习型新手或可培养人才

他们需要“成长环境”而不是立即产出,不适合强奖惩节奏。

3. 深度信任的合伙人(前提是已经互相建立高度信任)

可以适当弹性安排,靠长期共识推动。

总结一句话

这些规则是为那些“既不值得信任,又不能放弃合作” 的人设计的。

解决不为“烂人配资源”而内耗的阶段。